《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授课学时 64 学时、4 学分,平均每期授课学生 40人左右。该课程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与“新农科”改革需求,主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狗万滚球,狗万app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立项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求各学科各课程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园林树木学》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紧密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及绿色发展战略,对培养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应用型园林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目标
该课程示范建设以“培养具备扎实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生态责任、工匠精神的园林专业人才”为核心目标,着力构建“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打造课程思政“网—链—点”多维布局,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园林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样板。具体目标包括:
1、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系统梳理并融入思政元素;
2、建立覆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多元考核体系;
3、打造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
4、形成示范性教学案例、校本教材、公开课资源,带动同类课程共享发展。
三、建设内容与主要举措
1、系统挖掘与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团队紧密结合园林树木分类、识别、观赏特性、配植原则等专业知识,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与切入点。例如,通过“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历程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使命担当;以“银杏树”等树种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文化自信;通过讲授园林树木的生态功能,引发学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同与践行。
2、丰富教学模式与实践路径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互动讨论等方法,充分利用智慧教室与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推进项目化教学,如“校园植物导图”“芳香植物园设计”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依托学校的绿色植物保护协会、花艺社等第二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校园、社区的实际绿化与生态美化中,强化专业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3、创新课程思政供给与考核评价
围绕“网—链—点”思政供给思路,课程团队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多方资源有机串联,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与考核闭环。课程考核中,将思政目标融入平时作业、课外实践、案例讨论及期末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思政认知达成度,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教学新生态。
4、建设示范性教学资源
课程已形成了包含教学大纲、思政教案、课件、案例库及网络课程平台等在内的资源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校本教学成果与资源,计划在建设期内形成可推广的教材与示范课件。
四、建设成效与示范作用
自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以来,《园林树木学》已累计面向 2022—2025 级园林本科生持续开设,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广泛好评,课程团队多次在校内外教学比赛中获奖,先后获得“校长教学质量奖”“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等荣誉,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在课程思政方向发表论文多篇,形成了较强的示范带动效应。
在课程建设基础上,课程团队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和科研育人新模式,依托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先后与多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将学生组织到规划设计、物候观测、生态调查等实践中,促进了课程思政从课堂走向社会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