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园林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授课学时64 学时、4学分。该课程弘扬新时代专精尖的工匠精神,积极响应新时代、新科技、新背景下的城市绿地建设,是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科教学回归“育人”的真正目的。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设计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时代所需,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紧紧围绕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特点、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和现有教学环境,探索及创新课程思政融合路径,设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即:加强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激发并弘扬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公共健康意识和文化传承精神,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厚植其爱党、爱国、爱民情怀,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管理人才。
课程改革设计思路主要围绕以下三点开展:
目标:寓道与教,寓德与教,寓教于乐。
目的: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价值观。
手段: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形渗透式。
二、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建设
(一)教学内容
结合狗万滚球,狗万app园林专业特色和企业用人需求,课组教师重组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其分为上篇和下篇两大模块,结合理论课的教学模块及其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作用。精简教学内容的同时,介绍和解析国内外园林景观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更加契合社会对园林规划设计师的需求。
(二)思政资源体系
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团队经过充分研讨,进行了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从三个方面整合资源,丰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实施路径
(一)教学方法
园林绿地规划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直观性好、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等特点,教学方式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法强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园林绿地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利用线上课程资源补充教学。
(二)线上课程实施
课前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发布课程任务。将教学课件、习题库、与时政热点相关联的教学案例、经典阅读等学习任务进行发布。课中主要利用学习通投屏,进行重点难点的讲授和学生互动。在重点难点的讲授和释疑时,主要采用翻转课堂、问题启发、小组协作、案例分析,情景模拟、ERP实训等方法。课后主要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发布章节测试、阅读扩展、作业题、小组任务、互动答疑来进行考核把关。
四、课程评价与成效
(一)考核评价方法
探索多元考核教学评价方式。考核方式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能否最终落实的有效保证和检验手段。传统的本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是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比为7∶3。通过改变单一的期末试卷闭卷考试形式,建立以价值取向和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考核体系,如下图所示。
课后作业和调研报告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和任务,更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考核,致力于提高学生在思政方面的觉悟和认知。每一轮授课结束后,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课堂满意度调研,方便教师总结经验并持续进行改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优化考核方法,尽可能保证考核结果科学性和公正性,使以价值取向和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得到全面落实。
(二)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
同行评价:课程蕴含思政资源丰富,融入恰当,思政案例紧跟时事热点,学生乐于接受学习。
学生评价: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合理,层次清晰,获得感较强。视频讲解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起来有趣不累,易学、易懂、易会、易用。
(三)改革成效、示范辐射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园林专业肩负着营造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时代使命,责任十分重大。通过融入思政来帮助园林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构建园林专业“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大思政”格局,为其他高校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