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上午,莫丽娅教授开展了一场题为“AI工具辅助下的语言景观译后优化实践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围绕语言景观英译的核心问题、案例解析与AI技术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角与实践指导。
讲座伊始,莫丽娅教授从理论出发,系统阐释了语言景观译后优化的研究背景。她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下,语言景观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名片”,其英译质量直接影响文化对外输出的效能。随后,莫教授聚焦“语言景观英译问题管窥”,通过对比分析公共场所标识、文化景点介绍等真实案例,揭示了当前英译存在的“三失”痛点:语义传达失准、功能定位失焦、文化意象失衡,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译写案例研究”环节,莫教授以“城市街道名称英译”“非遗文化展板译写”等典型场景为样本,详细拆解了译写逻辑。她强调,从词汇层面的“在地化转译”到句式层面的“功能化重组”,再到文化层面的“意象化还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衔接是优化翻译质量的关键。
讲座的高潮部分是“AI工具辅助与译后优化模式实践”板块。莫教授展示了AI技术在翻译中的赋能潜力,并结合团队实践,提出了“AI辅助→人工精修→效果验证”的闭环优化模型,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新路径。
讲座尾声,莫教授强调,语言景观译后优化需秉持“技术为器,人文为魂”的理念。她指出,AI工具虽能提升效率,但文化内涵的精准传递和本土特色的坚守仍需译者的人文思辨。现场教师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学习了AI工具的实操技巧,更深化了对翻译“文化使命”的理解,为教学与科研开辟了新视野。
此次讲座是我院深化学术交流、探索“AI+翻译”交叉领域的重要尝试。莫丽娅教授的分享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不仅为语言景观译后优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推动了我院教师在技术赋能下的翻译创新思考,助力学院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与教学中实现新突破。
(一审:王格格 二审:岳丽 三审:闫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