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寰东帮扶计划总结 编辑: 时间:2025-06-23 一、帮扶对象情况 被帮扶老师丁寰东,现任职于狗万滚球,狗万app艺术与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教龄仅有 1 年,是一位刚踏入教师行业不久的青年教师。 从教育背景来看,丁寰东老师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他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在国内接受了系统的音乐表演本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理论与表演功底;硕士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海外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音乐视野和国际化的音乐教育理念。 目前,丁寰东老师主要承担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音乐鉴赏》的教学任务。这门课程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龄较短,丁寰东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在教学经验方面,稍显不足且缺乏系统的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等,都还在摸索阶段。课堂节奏把控能力较弱,存在 “满堂灌” 的现象。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应,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参与度较低。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听讲,缺乏思考和互动,课后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扎实。 教学方法单一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过度依赖 PPT 讲解与音频播放的模式,整个课堂基本就是老师念 PPT 上的内容,穿插播放一些音乐音频。未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交互式鉴赏平台、实时反馈工具等,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和热情。 二、帮扶目标与措施 (一)帮扶目标 本次帮扶工作有着明确且核心的目标,即提升丁寰东老师的课堂教学互动率,并且让他掌握至少 2 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 提升课堂教学互动率,旨在改变丁寰东老师课堂上 “满堂灌” 的现状,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兴趣。 掌握信息化教学工具并应用于课堂,则是为了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通过运用信息化工具,能够让音乐鉴赏教学更加生动、直观、高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帮扶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帮扶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且可行的帮扶措施: 随堂听课与诊断报告:首先由帮扶教师对丁寰东老师进行多次随堂听课。在听课过程中,详细记录课堂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方式、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时间分配等。课后,根据听课记录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丁寰东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之处,形成全面、客观的诊断报告。诊断报告不仅指出问题,还会提出初步的改进建议,为后续的帮扶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 课程大纲专项研讨:由教研室组织开展课程大纲专项研讨活动。邀请教研室的各位资深教师参与,共同对《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点优化。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音乐学科的发展动态,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章节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的设置等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使课程大纲更加科学、合理,更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为丁寰东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框架指导。 单独指导与专项培训:针对丁寰东老师的具体情况,为其安排单独的指导和专项培训。指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专业素养的庞宏捷副教授作为导师,每周开展 1 次一对一教研活动。教研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教案修订、教学演练、教学案例设计等。 在教案修订方面,导师会仔细审阅丁寰东老师的教案,从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环节的逻辑性、教学方法的适宜性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他完善教案,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教学演练则是让丁寰东老师模拟课堂教学场景进行试讲,导师在一旁观察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改进教学语言、肢体动作、课堂节奏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案例设计是培养丁寰东老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导师会引导他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按照教师发展中心的要求,组织丁寰东老师参加相关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黄河大合唱》抗战精神解读案例培训,通过对这一经典音乐作品的深入解读,不仅让丁寰东老师加深对音乐作品背后人文内涵的理解,还能学习如何将音乐作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此外,还有 “智慧教学工具训练” 等内容,系统地教授丁寰东老师各类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如交互式鉴赏平台的搭建与运用、实时反馈工具的操作等,确保他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 三、帮扶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丁寰东老师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帮扶成效十分明显。 在课堂互动方面,课堂互动频率从之前的每课时 3-4 次增加到10次以上。这一巨大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学生的主动发言率也有了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中。 信息化工具的使用率显著上升。丁寰东老师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至少 2 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些工具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知识。 在 “西方器乐音乐” 单元教学中,丁寰东老师融合导师的建议实施了教学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将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拆解为 “冲突旋律听辨、1913 年巴黎首演事件角色扮演、当代游戏配乐改编对比” 三个环节。 在冲突旋律听辨环节,丁寰东老师利用音频编辑软件将音乐中的冲突旋律进行拆分和突出,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听辨出不同旋律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1913 年巴黎首演事件角色扮演环节,他让学生分组扮演当时的观众、评论家、演奏者等角色,重现首演时的场景和反响。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这一音乐事件的历史背景,还从不同角度感受了《春之祭》这部作品在当时所引发的争议和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当代游戏配乐改编对比环节,他选取了一些运用《春之祭》音乐元素改编的当代游戏配乐,与原作进行对比分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经典音乐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四、经验总结 在本次对丁寰东老师的帮扶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青年教师帮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因材施教,精准帮扶:根据被帮扶者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在对丁寰东老师的帮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他的个人情况,将其表演实践优势(个人专长)与人文素养短板(帮扶重点)同步提升。例如,在爵士乐章节的教学中,融入丁寰东老师的即兴演示,让他充分发挥自己在音乐表演方面的专长,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引导他注重对爵士乐背后人文内涵的讲解,弥补其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爵士乐的魅力,也帮助丁寰东老师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升了短板。 建立成长档案,形成教学模型:为丁寰东老师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完整记录帮扶过程中的教案版本、学生反馈、教学反思等内容。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到丁寰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同时,这些资料也为形成可复制的公选课教学模型奠定了基础。该教学模型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课堂互动组织、信息化工具运用等多个方面,能够为其他青年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整个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帮 扶 人:庞宏捷 被帮扶人:丁寰东 2025年6月23日 (编审:李丹 签审:崔颖)
【返回首页】 |
版权所有:狗万滚球,狗万app艺术与传媒学院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北海东路66号 邮编:4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