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传媒学院2024-2025春季学期帮扶计划总结 编辑: 时间:2025-07-09 一、计划背景与制定初衷 艺术与传媒学院基于2024-2025第一学期听评课反馈,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课堂互动把控及创新教学方法应用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为系统性提升学院整体教学水平,构建“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教学提升体系,特制定2025春季学期一对一帮扶计划 (一)该计划帮扶对象 张婉莹:艺术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作为新入职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尤其在独立承担一门完整课程方面经验不足。此前主要集中于播音主持核心技能的教学辅助工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体系构建薄弱,实践指导经验不足,技术工具与平台规则生疏,教学案例匮乏。 刘子意: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服装与服饰设计学科教师主要教学工作集中在高年级的设计类和服装专业必修和选修学科。在教学经验方面,只是拥有约一年的一线教学经历,对服装与服饰设计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基本的把握,并积累了一定的课堂管理经验。其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理念与方法更新的不了解与滞后,课堂效率与效果有待提升课堂管理,技巧需优化。 丁寰东:艺术与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教师,教龄1年。目前主要承担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音乐鉴赏》的教学任务。其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经验稍显不足,缺乏系统教学实践,课堂节奏把控能力较弱,存在“满堂灌”现象,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教学方法单一:过度依赖PPT讲解+音频播放模式,未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交互式鉴赏平台、实时反馈工具等)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王菀婷:艺术与传媒学院专职教师,任教学科为《音乐鉴赏》和《钢琴艺术》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较为传统,课堂互动性不足,学生参与度较低。此外,其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导致部分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反馈学习兴趣不高。 孙路茜:艺术与传媒学院专职教师,主要讲授《教育心理学》和《戏曲鉴赏》两门课程。虽然具备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但由于教学经验相对欠缺,在实际教学中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其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不够精准,课堂互动手段有限,学科融合度不够 配对原则:以老教师、同头课教师为主 张婉莹——石兰容 刘子意——刘莎莎 丁寰东——庞宏婕 王莞婷——马子俊 孙路茜——于亚丽 该计划以 “精准指导、协同发展” 为原则,旨在通过结构化帮扶机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实现教学品质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二、核心目标达成情况 (一)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化提升 通过个性化提升计划与专项培训,参与帮扶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与课堂把控能力上均取得显著进步。各帮扶对子完成多项技能训练,内容涵盖教学语言优化、互动策略设计、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等方向。例如针对 “多媒体课件逻辑架构” 短板开展专项训练后,课程课件的信息层级清晰度提升40%;通过 “课堂问答策略”训练,将学生课堂主动发言率提升60%。此外,学院组织多场专业培训覆盖所有帮扶对象,被帮扶教师已能独立设计创新教学模块,熟练掌握数字化教学工具。 (二)课程体系优化与学生参与度提升 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各帮扶对子协同完成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打磨,使教学内容与实践贴合度得到提升。互动环节设计上,被帮扶教师在指导教师建议下增设学生“课堂反馈环节”,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本学期学生对帮扶对象课程的满意度增长,课堂缺勤率下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得到显著增强。 (三)教学效果评估机制构建 学院建立“学生评教、同行评议、教学成果分析”多角度评估模式,教学成果分析聚焦学生作业与考试数据,此外,学院举办的 “学生学习成果展” 通过多种形式直观检验教学成效,相关作品获校级竞赛奖项。 三、帮扶对象与配对实施细节 (一)帮扶对象精准定位 经学院综合评估,确定6位教师为帮扶对象,其共性需求集中在:1.青年教师需强化课堂管理能力。2.跨专业授课教师需补充专业知识体系。3.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需拓展创新教学手段。学院针对每位教师形成“教师能力诊断报告”,为精准配对提供数据支撑。 (二)配对原则与实施成效 采用 “资深教师引领+同头课教师协同” 的双重匹配机制:资深教师重点传授教学经验与课程设计技巧,同头课教师通过 “共备—同讲—互评” 模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配对实施后,各帮扶对子共建多套教学资源包,形成“经验标准化输出+资源共建共享”的协同效应,为课程体系优化奠定基础。 四、帮扶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落地 (一)课堂观摩与动态反馈机制 建立 “三阶观摩体系”:入门观摩阶段,帮扶对象观摩指导教师的常态课,学习教学流程设计;同课异构阶段,双方就同一教学内容开展差异化授课,形成多套教学设计方案;改进复课阶段,帮扶对象根据反馈优化后再授。反馈环节采用 “即时+阶段性” 模式,每次听课后一到两天内完成量化评估表,每月通过课堂录像复盘、学生问卷分析进行阶段性总结。 (二)教学技能专项突破计划 针对教师短板制定 “靶向训练方案”:在语言表达优化方面,通过“课堂语言微格训练” 对语速进行调整。在互动技巧提升方面,运用创新提问法设计问题链,使学生主动回答次数翻倍;在技术融合能力方面,教师参加“AI辅助教学设计”,在培训后,为课程中引入数字化工具。 (三)心理支持与职业认同建设 组织 “教师成长故事会”,邀请资深教师分享职业发展路径,帮助帮扶对象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此外,对表现突出的帮扶对子给予教学资源倾斜,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五、实施步骤的全流程执行 (一)计划制定与动态调整 每对帮扶对子结合教师能力诊断报告共同制定详细计划,内容涵盖目标、具体措施与成果指标。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帮扶会议动态调整策略,例如某帮扶对子因教学进度偏差,及时将 “每周观摩1次” 调整为 “每两周观摩+线上实时研讨”,确保计划灵活适配教学实际。 (二)成效评估与持续优化 通过多维度评估机制综合衡量帮扶成效,评估结果不仅用于考核,更作为优化帮扶策略的依据。例如,在中期评估中发现部分教师 “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不足”,学院随即增设 “翻转课堂实战工作坊”,为教师提供针对性支持,形成 “评估—反馈—改进” 的良性循环。 六、帮扶成效与创新亮点 (一)教学质量与学生体验双提升 从量化数据看,学生对帮扶对象课程的满意度、课堂参与度均显著提高,部分课程的缺勤率下降超25%,优秀作业率提升15%-20%;从质性反馈看,学生普遍反映 “课堂互动更有趣”“知识点理解更透彻”,教学质量提升直接转化为学习体验优化。 (二)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构建 帮扶计划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协同发展:资深教师通过经验输出实现教学智慧传承,青年教师在指导中快速成长,同头课教师形成资源共建的合作模式。学院初步构建起 “老带新、同互助” 的专业发展生态,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与教学研究氛围显著增强。 (三)创新教学模式规模化应用 在帮扶过程中,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数字化工具等创新教学模式得到规模化推广。超80%的帮扶对象将创新方法融入日常教学,某类创新教学模块被提炼为 “五步教学法”,在学院范围内形成可复制的教学范式,为后续教学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 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现存问题分析 部分帮扶对子因教学任务繁重,存在计划执行进度滞后的情况,个别阶段的观摩与研讨频次未达预期。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在 “过程性评价”维度仍需完善,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细节反馈不够全面。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深度不足,部分教师仅停留在形式模仿层面,未能充分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优化。 (二)改进措施规划 优化帮扶时间管理机制,引入“线上碎片化研讨”模式,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参与效率。 完善评估工具,增加 “课堂行为观察量表” 等细节化评估指标,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改进建议。开展 “创新教学深度研修营”,邀请专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指导方法创新,推动教学模式从 “形式应用” 向 “内涵创新” 升级。 八、总结与未来展望 2025 春季学期帮扶计划通过系统化设计与精细化执行,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评估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学院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院将以本次计划为起点,持续深化“精准帮扶”机制,扩大帮扶覆盖面,创新帮扶形式,构建常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推动教学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体验。 (编审:李丹,签审:崔颖)
【返回首页】 |
版权所有:狗万滚球,狗万app艺术与传媒学院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北海东路66号 邮编:4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