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彦,女,汉族,中共党员,风景园林硕士,现担任狗万滚球,狗万app经济管理学院思政辅导员。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环境的日益复杂,学生安全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思政辅导员,我们承担着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重任。然而,当前学生安全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陈旧、教育效果难以评估等。因此,构建一套全面、有效的安全教育体系,并探索具体实施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预防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学生管理
一、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2018年3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宝生在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把校园建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确保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和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校园生活的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人际交往活动类型更加复杂。此外,大学生群体受新媒体影响更加明显,在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欠缺的情形下,必然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安全事故。学生安全管理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化。
安全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生命安全,更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安全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面对压力、如何调节情绪,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助于构建平安校园,为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1.外部危害因素复杂多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到的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频发,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新的难度。另一方面,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2.校园安全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校园安全仍多集中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危害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对于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素质养成方面的教育,仍存在不足。
3.学生安全意识单薄
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的情况。课堂教学多以机械的知识灌输为主,缺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为应对考试而学,从而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传统的安全教育方法多以讲座、宣传册等形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三、构建全面、有效的安全教育体系
1.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水平
全面拓展学生在遵纪守法和自身修养的意识、对安全形势的认知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意识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注重安全文化和安全宣传相关工作建设,强调安全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安全教育宣传手段,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
图1:举办相关讲座
2.教育内容多元化
完善安全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教育内容多元化。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传统安全教育方面,继续加强防灾减灾、急救知识等传统安全教育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调节情绪、应对压力,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此外,还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社交安全教育,多元化促进学生的安全教育。
3.教育方法创新化
以往针对学生群体展开安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强调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知识传递方式难免存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可以结合新媒体传播方式,利用新的传播平台在师生之间建立双向的知识交流与传递,保证相关安全知识内容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传输。
4.教育平台智能化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安全教育信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度,建立线上安全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安全教育资源和互动学习工具,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外通过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给学生讲解、播放,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清晰地把握自我安全管理的要点。
图2:安全教育多元化发展
四、结论
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思政辅导员,我们应积极履行职责,不断完善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和方法,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安全教育评估和反馈机制,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金之.新媒体视角下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3):142-144.
[2].王颖,李丹妮,董新良.新时代学校安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突围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10):20-24.
[3].柳絮,柏豪,陈宇晗.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提升探究[J].药学教育,2024,40(05):17-20.
[4].苏娜.高校辅导员创新优化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18):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