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育人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19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党委宣传部字体:


  者:王宜梅(1986.6— ),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狗万滚球,狗万app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实践教学

 

课题项目: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第三期立项项目《基于VR技术的应用型特色英语实习基地项目》(2023122915244)2024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SKL-2024-556)

 

  要:在就业育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这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更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本文从就业育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及有效路径,旨在为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就业育人;大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置身于政府、社会、企业、市场、产业等多元环境背景下,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扶持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就业创业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育人视域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就业的作用机理

1.引导教育新方向,激发学习动力

就业育人理念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教育方向。通过专业市场调研和行业需求分析,高校可以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导向,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动向,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在此基础上高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就业育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通过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实习基地,开展专业集中实践、就业培训实践、毕业岗位实践等,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职场需求和职业发展路径,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2.提高就业适应性,促进职业发展

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注重将教育过程与企业实际需要密切结合,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以推动学生技能契合市场需求和增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这些实践锻炼和校企合作,大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和了解职场文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总之,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往往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责任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的空间。

3.增强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一方面通过强化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实习基地建设,能够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真实环境中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可以更加理性地面对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稳定性。职业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扎实职业技能和积极职业意识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从而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就业育人视域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就业的现实困境

1.指导育人环节: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有脱节

目前,有一些高校的就业育人与市场需求有脱节,脱离了真实的岗位环境。学校环境比较单纯且封闭,运行与管理方式比较独立、学习与评价机制相对传统;与此相反企业方面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行环境与管理机制灵活多变,工作环境与评估体系比较开放。具体表现一是就业育人的参与部门主要是高校教学教辅人员,企业和行业参与较少,没有形成育人合力;二是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而忽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未形成多元化全方位指导育人体系;三是就业教育环节大多是分阶段零散化,内容偏重求职技巧,缺乏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些导致就业育人内容与就业能力养成存在差距,学生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实践育人环节:供需对接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然而,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不足,例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时间不够、实践教学指导不到位等。这些会导致学生缺少真实或模拟的教学实践机会,很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同时,校企合作时间一般较短,实习期间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就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协同机制,也没有建立一套保障和支持大学生岗位实践的制度体系,所以学生参加企业岗位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

3.服务育人环节:就业指导与服务保障不到位

教育部有文件要求各个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就业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然而,就业指导服务的具体实施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一是由于多种原因,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达成度还有待提高。二是缺乏完善的就业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际案例教学。而且上课的学生仅覆盖一部分年级、课程时间只有一学期甚至更短,没有做到全员育人和群过程育人。三是专欠缺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是由高校教辅人员担任,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和就业创业背景知识与经验,导致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

 

三、就业育人视域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就业的有效路径

1.优化教育体系,提升专业能力

首先应根据岗位环境和企业行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开设与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邀请企业导师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通过他们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职场需求的指导和建议。还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和沙龙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2.深化供需对接,提升实践能力

高校应加大对就业实践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合作形式和内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培养、举办招聘会等方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邀请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协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强化就业指导,提升职业能力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与保障体系。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高校还可以建立校友网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或者建立就业网站,欢迎各种企业入驻,实现企业与学生的直接对接,进而确保企业与学生之间的高效交流,促进学生就业。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实践锻炼活动的指导和评估,确保实践锻炼的效果和质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安稳。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优化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深化供需对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高效就业育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张伟.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与职业素养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22.

[2]孙晓云.就业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教育, 2023.

[3]周道林.“五位一体”就业育人体系探索与构建[J].就业与保障,2023.

[4]李明.校企合作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4.

[5]郑丽娟.基于校企合作供需对接的就业育人体系构建与优化[J].中外企业文化,2024.